▲一些網友分享了“衛(wèi)生間最后一個隔間”的照片,并呼吁為保潔員設立休息室。圖/網絡截圖


據報道,保潔員在廁所、樓梯間、工具間等處吃飯和休息的處境,近期在網絡上引發(fā)關注。一些網友分享了“衛(wèi)生間最后一個隔間”的照片,并呼吁為他們設立休息室。在多方推動下,已有部分單位及學校等開始為保潔員們提供體面的就餐、休息空間。


在公共場所中,大家時常都能看到保潔員的身影。但他們忙碌背后所面臨的休息時間不足、休息環(huán)境差等現實問題,卻長期處于一種被忽視的境地。此次網友呼吁改善他們的休息環(huán)境,意味著這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,終于在大眾視線下被“看見”。這首先就是一種觀念上的進步。


不可否認,一些普通勞動者,尤其是那些在苦臟累崗位上的勞動者,缺乏友善的工作環(huán)境和休息環(huán)境,背后有著復雜原因。拋開一些工作性質的特殊性,也還與一些特定的勞動關系有關。


有專業(yè)人士就指出,保潔員多為外包公司的員工,勞動者權益保障本就容易被架空,且流動性較大,再加之“休息空間”在法律上的界定存在標準模糊的尷尬,這些都使得保潔員的休息問題易被忽視。因此,要徹底改變這一狀況,現實挑戰(zhàn)確實不少,但這并不等于“默認”其存在的合理性。


事實上,有些改變未必是做不到,更多是被習慣性忽視所致。如今年3月以來,華東政法大學的多位學生就向學校發(fā)出建議,要求在校內設立專屬保潔休息室。最終,在多方推動下,半個多月后該校就專門設立了一間保潔就餐室,并在里面配備了桌椅、冰箱、空調等設施。


這表明,即便在現有勞動關系和法律環(huán)境下,一些“微改變”依然可以實現。再比如,用人單位和工作場所從保潔員的實際情況出發(fā),盡量為保潔員設置就近的休息間,這也未嘗做不到。前提是,需要真正“看見”并正視他們的需求。


當然,不少保潔員面臨的更大的現實問題是,就算有獨立休息室,也很少能真正享用到——因為時間不允許。如有的用人單位就以24小時都有可能“被檢查”為由,要求保潔員不準閑著;還有的在明明具備條件的情況下,也要求保潔員不能坐下休息。


這就與用人單位的近乎苛刻的管理規(guī)則有關。重新審視這些規(guī)則的合理性,乃至合法性,就應納入勞動者權益保障的范疇予以新的嚴肅審視,從制度和法律上,推動一些“行規(guī)”更多照拂到勞動者的權益。


此外,保潔員這類職業(yè)的勞動者工作環(huán)境與休息權的保障,也是與每個人都相關的具有高度外部性的問題。像不沖廁所、隨意亂扔等不文明行為,就直接影響到保潔員的工作量。因此,當大家在呼吁用人單位重視保潔員的休息權時,也別忘了從自身做起,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。


身處一線的普通勞動者,能否得到普遍尊重,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和道德水準的重要標志之一。像讓保潔員不至于只能在“衛(wèi)生間最后一個隔間”休息、用餐,這一點放在當前的社會整體發(fā)展水平下來審視,實在不是一個多么高的要求。


當這一現象引發(fā)社會的普遍共情,表明改變的共識已經在形成。有了這一基礎,各方協(xié)力在行動上對保潔員的休息環(huán)境等給予力所能及的“優(yōu)化”,讓他們不奢談體面和尊嚴,其實是完全可以,也應該做到的。


人是發(fā)展的目的,而非手段。讓每一個崗位上的勞動者都能享有基本的尊嚴,不再把一些以犧牲勞動者價值和尊嚴為代價的行業(yè)發(fā)展模式視為理所當然,這一點在人口紅利業(yè)已發(fā)生改變的今天,愈發(fā)值得全社會的重視。


保潔員的工作處境引發(fā)關注,這是一個好的開始。此外,已有地方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,“讓每一個努力奔跑的奮斗者都能被看見、被關愛、受尊重”,有了社會觀念的萌芽和公共部門的重視,相信更多的“改變”,可以期待。


編輯 / 徐秋穎

校對 / 楊許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