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風掠過京西門頭溝的深山里,山谷里香椿,冒出了紫紅色的新芽,村里來來往往的人開始多了起來,進山的村民和游客在樹林里徜徉,滿山紅頭香椿,又到了采摘的季節(jié)。

 

4月20日,谷雨時節(jié),門頭溝區(qū)雁翅鎮(zhèn)泗家水村,新一年的香椿采摘節(jié)開幕,這個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的野菜和特產,在老去的村莊里,在洪水和大風之后,重新發(fā)出新芽,裝點村莊和山林,也改變了村民們的生活。

 

泗家水村舉辦香椿采摘節(jié)。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

 

深山新芽,老北京的第一口春菜

 

在沒有溫室大棚的年代,香椿是老北京人記憶中的第一口春菜,吃了一冬天白菜蘿卜的人們,只用一根帶著鉤子的竹竿,輕輕一鉤,就把春天的新鮮味道,帶到了餐桌上,涼拌、油炸、炒雞蛋、拌豆腐……

 

北京的城市和郊區(qū),到處都有香椿樹,而京西深山里,泗家水村的紅頭香椿,是最有名的品種之一。

 

82歲的張萬田還記得,小時候的村里,每年春天,山上的香椿是春天最受歡迎的味道。那時候糧食是最重要的,山坡上稍微大一點的平地,都種著糧食。但香椿依然在懸崖峭壁上,在山石縫隙里,悄悄地扎根生長,不用施肥,也不用澆水,在春天自然而然地就能長出一樹美味。

 

82歲的張萬田正在采摘香椿。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

 

到了糧食能吃飽的時候,山里的人們,開始有意地種植香椿。把香椿變成了村里的商品,增加一份額外的收獲。45歲的張文軍,年輕時的記憶中就有走街串巷收香椿的商販,那已經是二三十年前了,每年春天,都有人到各個村里收香椿,一斤大約有十來塊錢,在那時候,這是一筆不菲的收入。但村民們很少出山去賣,人家收多少就賣多少,賣不掉的,就任由它們在枝頭變老,變成遮陰的樹葉。

 

村莊老去,從一棵樹開始改變

 

香椿喜陰,多長在陰面的山谷中,不與糧食爭地,山谷中又往往避風利水,泗家水村所在的整個溝域中的多個村莊,都出產紅頭香椿。這種紫紅色的香椿,生長緩慢,發(fā)芽時間晚,但味道更加濃郁,放在水里一焯滿屋都是香味。早在2014年,泗家水的紅頭香椿,就成了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。

 

泗家水位于門頭溝雁翅鎮(zhèn)南雁路北部,毗鄰昌平區(qū)南口鎮(zhèn),從城區(qū)出發(fā),無論從門頭溝區(qū)還是昌平區(qū)過來,都可以到達這個山里的村莊。

 

門頭溝區(qū)雁翅鎮(zhèn)副鎮(zhèn)長、泗家水村村支書郭章峰介紹,泗家水沿線山區(qū)為特殊的紅紫砂巖地貌,山上多砂質褐土,土質肥沃,富含各種礦物元素,氣候適宜,普遍比城區(qū)低3℃左右,境內山區(qū)溝壑縱橫,有許多適宜香椿生長的區(qū)域。在成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前后,泗家水的香椿產業(yè)開始發(fā)展,村里注冊商標,建立合作社,開始打造新的產業(yè)。

 

郭章峰和村民們一起采香椿。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

 

幾年前,當時擔任泗家水村第一書記的郭章峰,就開始整理和挖掘當地紅頭香椿的歷史,拓展香椿產業(yè)鏈條。泗家水是一個小山村,180多戶人家,總共不到300人,常住的人口只有一半,許多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。過去幾十年間,這個位于深山的村莊里,年輕人們一批又一批地進入城市,在城市里工作、生活,把滿山的香椿樹留在身后。

 

百年老樹,和村莊一起重新出發(fā)

 

香椿是中國獨特的春菜,有上千年可考的食用歷史。而在泗家水,有600多年的栽培史,村民們喜歡老樹,但并不讓它長得太高,尤其是在老齡化逐漸加劇的今天,人們把樹鋸掉頭部,讓它在主干上重新發(fā)出新芽,既增加產量,也方便采摘。

 

從泗家水村進山,沿著平整的硬化路上山,兩側有登山步道分布。數年來,村里整理山林,修造梯田,讓長滿山谷的香椿變成了景觀。

 

泗家水村的香椿樹。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

 

泗家水的香椿,曾面臨許多困難。郭章峰在村里調查時發(fā)現,一些紅頭香椿老化、退化,許多優(yōu)質資源陷入危局,尤其是2023年那場暴雨和大水中,不少山谷中的香椿樹遭遇澇害,需要救助和保護。

 

如今,大水的痕跡已經漸漸消失,整理之后的梯田中,老樹和新苗錯落生長,又保留著原本不施肥、不打藥的種植方式,生長出綠色生態(tài)的香椿芽。郭章峰介紹,泗家水的香椿已經獲得有機產品認證標識。

 

香椿最好的部分,是頂頭的新芽,在泗家水,樹枝兩側的芽多不采摘,以此保持品質。郭章峰打算在村里建一個紅頭香椿種質資源的原生境保存庫,以保護這些珍貴的資源。

 

張文軍在自家的香椿地里,介紹泗家水香椿的種植方法。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

 

張文軍家里有十多畝山坡地種著香椿,每年春天忙一陣,能采2000多斤香椿芽,平常時候,偶爾鋤草、種植新的香椿。新種的香椿,都是本地的原生品種,只是產量提升,還需要時間累積。

 

我有嘉賓,在村民的笙音里踏春

 

如果沿著永定河進山,到達門頭溝雁翅鎮(zhèn),轉入南雁路,一路往北,沿途6個村莊,都是紅頭香椿的產地,有六百多年的古村落葦子水,有紅色村莊田莊,還有松樹村、高臺村、淤白村,以及最北端的泗家水村。

 

泗家水村是紅頭香椿種植面積最大的村莊,大約有1500畝,過去五年,年產量均在27噸左右,這可以為村里帶來65萬元左右的收入,村里種植香椿的農戶,戶均收入6000元左右。更重要的是,對農民來說,種植香椿,付出的勞動遠低于其他作物。如56歲的張萬義,常年在市區(qū)打工,但香椿采摘的時候,會回到村里,他種得不多,每年可以采200斤左右,賣給村里的合作社,可以得到四五千元的收入,而這僅僅需要耗費幾天的時間。

 

每年收獲香椿那幾天,就是村里最熱鬧的時候。4月20日,谷雨,泗家水村的香椿采摘節(jié)正式開啟。村里的小廣場上,村民們搭起舞臺,帶著各自的樂器,用大鼓和古笙迎接游客,清晨的云霧環(huán)繞在山峰之間,村民們的笙曲,回蕩在峽谷和村莊里?!抖谈栊小分械脑娋湔者M了現實中,“我有嘉賓,鼓瑟吹笙”,人們在笙曲里擁抱春天,品嘗春的味道。


香椿采摘節(jié)上,現場制作炸香椿魚。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

  

廣場的一側,架起了柴火灶。一桶油倒進大鐵鍋中,點燃灶火,油很快就熱了,剛剛采摘的香椿,已經洗干凈,裹上了面糊,放在油鍋里轉個圈,熱氣和煙霧就開始蒸騰。炸好的香椿魚碼在盤子里,無論是游客還是村民,都可以隨意品嘗。

 

來自城市的游客,涌進山村。有人停在廣場前,欣賞村民們的演出,有人圍在灶前,等待新鮮的美食出鍋,也有人一路進山,去尋找山中的野趣。

 

張萬義帶著剛采的香椿下山。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

 

82歲的張萬田,一手提著袋子,一手拿著竹竿,慢悠悠地穿過村莊,登上步道,身影漸漸隱沒在云霧中。山路上,張萬義和他擦身而過,背后的竹筐中,裝著剛采的香椿。山下的樹林里,游客在步道和樹林中穿梭,穿著漢服的姑娘,正在用長長的竹竿,采下一簇樹頂上的新芽。

 

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

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立軍